有人把电影编剧比作球场上的后卫,底线传中,只等做前锋的导演临门一脚;也有人把电影编剧比作基石,没有它默默的支撑,再雄伟的大厦也无法建立。那么中国编剧们传球漂不漂亮?大厦的基石是否牢固?前不久,中国电影家协会把天南地北的知名剧作家、电影导演、评论家汇聚在江苏同里,就如何理解与市场接轨,如何扬长避短畅所欲言。
在研讨会上,以代表作《离婚了别来找我》而闻名影坛的编剧费明意味深长地给大家念了一封观众来信。这封题为“我们不愿做低等动物”的信向剧作家们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别以为有了色情、暴力、光电、音响的强刺激,观众就能买帐;别再拿残缺的故事、虚假的人物、一眼就看穿的情节来打发观众,观众期待能从电影里得到心灵的抚慰、时代观念的评点,撩拨情感的震动,……费明认为,这位观众已经向某些剧作家的“市场意识”提出了质疑,低俗之作并不能赢得观众,拥有票房。以小说《迷人的海》而知名的大连作家邓刚在涉足影视创作之后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他说,一些自认为有市场意识的作者写出的东西让人看了脸红,自己却不知羞耻,这样的作品被“枪毙”绝对是净化市场。北京的获奖剧作家苏小卫说:“别低估了自己,更别低估了观众。”她举例说去年票房排在前几位的影片都是人们心目中的“主旋律”,如反映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故事片《一个都不能少》票房3000万,反法西斯题材的《黄河绝恋》1700万,中国的航空片《紧急迫降》1900万,美术片《宝莲灯》也打败了进口分帐片,取得了2000多万票房的好成绩。来自发行前沿阵地的长江影业公司总经理包嘉忠感慨地说:“一部表现洗澡文化的电影里没有一个低俗的裸露女人的镜头,可是某影院的广告招贴画上却画着女人裸浴的情景,这种招观众的方法是目光短浅的行为,真正喜爱电影的观众肯定会被这副画吓跑的。这种做法也是对电影的亵渎。”
曾经创作过《篱笆·女人·狗》的长春剧作家韩志君在谈到市场观念、市场意识时感慨颇多,他说:市场在于引导,不能“楚王好细腰”,就“宫中多饿死”。商业片的水准不能太低,电影应该靠自身的魅力和其他艺术形式区分开来,用不可替代性征服观众。著名导演谢飞认为,不要看到电影票房滑坡就认定了电影没有市场,事实上电影市场的概念宽泛得很,电影频道播出的新片平均收视率为2000万人次,录像制品也是市场的一部分。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说起中国电影剧作的现状如数家珍。他说:“长沙电影工作会议之后,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像战争片《大战宁沪杭》表现战争的惨烈程度,刻划战争中人物性格是前所未有的;《横空出世》、《离开雷锋的日子》打破了以往英模题材的模式;《那山那人那狗》清纯简约、十分风格化;《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在人性的挖掘上很见功力。还有《春天的狂想》按照大家熟悉的旋律结构故事,比较独特……当然,这些剧作都不是完美的,大家公认的优秀影片《我的一九一九》也存在着剧作上的缺憾,比如为了突出‘巴黎和会’上捍卫中国尊严的外交官顾维钧的形象,剧作家在他身上用足了笔墨,可是缺少对环境、氛围的整体把握。”
电影艺术评论家胡克认为,中国电影剧作存在着不少通病,很多片子有故事却缺少矛盾冲突。如影片《洗澡》中刻划的父子俩都是没有道德缺憾的好人,他们之间甚至没有矛盾和对立;对家庭成员傻子弟弟的抚养问题,澡堂的归属权问题,都没有涉及。而同类的美国影片《雨人》就把亲情、道义摆在了观众面前,矛盾冲突激烈。又如国产影片《女帅男兵》描写了足球女教练带领一群男队员拼杀于绿茵场上的故事,却把“假输球”、“制造足球新闻”等生活里被人们痛斥的现象一笔带过,没有深入下去展开矛盾。
研讨会上,不少剧作家对中国电影剧作的“唯美化”倾向感到疑惑,他们普遍认为电影必须首先讲好故事,淡化情节为美而美达不到吸引观众的目的。
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张思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部分创作者的不良倾向,那就是为了获奖而写作、而拍片,把获奖拿奖金当成第一追求。张思涛分析说,这样的心态势必造成创作上的浮躁情绪,结果常常是票房惨败、输掉市场、亏损数百万,有的甚至把投资企业都拍垮了。电影评论家王人殷说,当前还存在着作家缺少创作主体能动性的现象,有些剧作者一味摸领导口味,把评委脉博,忽视观众,最后是得不偿失。还有一些创作者爱做“急就章”,过什么节献什么礼,为了完成任务而写作,有时一两个星期就交活儿,不尊重基本的创作规律,这样就产生了劣质产品。谢飞认为献礼片也有好的,比如《林家铺子》、《五朵金花》,都是建国10周年时的献礼片,能够流传这么多年,受到一代又一代观众喜爱。去年的献礼片就不错,像《横空出世》、《春天的狂想》都是上乘之作。这类作品关键看有没有艺术功力。
广电总局剧本策划中心副主任高尔纯说,“三性统一”仍然要强调,有一些创作者一提可看性,就觉得自己掉了挡次,一提思想性又觉得肯定没有观众缘,这实际是把题材人为地狭窄化了。他说,事实上这两年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取得了不少成就,像《离开雷锋的日子》以对雷锋之死有间接责任的雷锋战友乔安山的内疚和感悟作为故事框架,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以真人真事改编的《孔繁森》把集党的干部、孩子的父亲、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诸多角色为一身的孔繁森的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中国电影面对WTO必须重新调整状态,迎接挑战这是不争的事实。与会的剧作家们都对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们总结了三个不相信。一是不相信中国人看多了美国大片不腻;二是不相信中国观众会长期疏远自己民族的电影;三是不相信中国的剧作家就比外国的差。
珠江电影制片公司著名编剧王静珠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她说,以前她的孩子们最爱吃她做的饭菜,可是当他们接触到具有新鲜感的洋餐的时候,回家吃饭的次数越来越少,开始她极力模仿洋餐的做法,结果是不伦不类,后来她改良了自己擅长的中国饭菜的做法,孩子们又吃得津津有味了。王静珠认为,传统不能丢,不能一味模仿外片的创作模式,要在自我的基础上革新观念。著名作家苏叔阳认为,中国电影剧作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然而衡量传统文化的标准应该是历史的,唯物的,像《荆轲刺秦王》把秦王塑造成疯癫、残暴、恶毒的样子就不太公平,毕竟他统一中国功不可没。又如电影《兰陵王》把兰陵王塑造成蛮荒时代说着兽语的野人也不符合历史,历史上记载的兰陵王是个戴面具的战神。苏叔阳说,剧作家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适当的时候要有类似于高级研究班之类的补充养分的地方。
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剧作家陆寿钧认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剧作家一方面要有市场观念,但又不能完全被金钱主宰,现在青年人中流行的“同仁电影”不拿酬金,这回你帮我,下回我帮你的做法就值得提倡。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书记李国民认为,电影剧作家应该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和批评,在互动的状态下不断进步,形成良好的创作气氛。